宗教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,按照崇拜神灵的性质、位数、变化等,基本分为三类:多神论的、泛神论的和一神论的。泛神论(Pantheism) 亦译“万物有灵论”。认为一切是神,是一种将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,以强调自然界的至高无上的哲学观点。相信神就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,并没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。人们相信某种神灵能够使物体具有生命现象的信仰,即信仰所有物体都有神灵和未来的存在,认为宇宙本身就是神圣的,典型体现在万物有灵的信仰,泛神论曾在众多古代文化中盛行。如非洲和美洲印第安文化、古代埃及宗教等都有此观念。1871年,泰勒将万物有灵定义为“灵魂的信仰”,并将其确定为所有宗教的根基。泰勒将它和灵魂的概念联系在一起,他还将早期宗教归因于人们信仰那些存在于动物、植物及非生客体之中的灵甚或魂。泰勒将万物有灵论看成是宗教基础的看法遭到英国人类学家马雷特(R. R. Marett)的反对。马雷特认为,还有一个比万物有灵信仰更原始的宗教信仰阶段,那时人们看不出生命和幽灵有所区别。马雷特的这种理论也被称为物活论(Animatism),是前万物有灵论中最重要的一种理论。总之,万物有灵信仰者往往把对待人的一切态度和方法,完全加之于种种物体上。
多神论就是信仰和崇拜多个神,在古代社会较为常见。多神论的宗教信仰类似于泛神论,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,认为自然世界是由各种神祗控制,通常这些神都表现出人格化的特点,或以自然界中事物的形状和特征为存在方式,如在亚述、巴比伦、古希腊、古罗马、古埃及的文化中,神通常以人或者树木,圣草,牲畜,动物的形象出现,同时还衍生出一个以多神为基础的复杂的神话体系。在一个信仰体系中的多神教,有一个统一核心,具有的较为严格的等级差序。多神论的总教观在当今世界也仍具有代表性,除了基督教,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一神教外,世界上的大多数宗教几乎都是多神教。在东方以印度教,大乘佛教,儒教,道教以及日本神道教的信仰为特征,在非洲和美洲则以当代部落宗教为特征。
无神论是认为神灵不存在或者不接受有神论的一种哲学思想和立场。由于没有经验证据支持,无神论者对超自然的事物持怀疑态度。无神论者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哲学思想体系,很多无神论者的思想都倾向各种世俗哲学(例如人文主义、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),一些无神论者可能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事物,但另一些无神论者可能相信诸如占星术等伪科学。无神论亦经常同反神论(或反有神论)相混淆,前者是拒绝相信有神论,而后者是直接明确反对有神论。无神论一词源起于古希腊,最初指的是对较广为接受的宗教所持有的否定态度,但随着自由思想和科学怀疑论的传播,以及对宗教的批评的增多,这一词语的对象范围也逐渐狭窄起来。无神论的常见理据包括罪恶问题,启示不一致论证以及无信仰论证。此外也有许多从哲学、社会学、历史学等角度出发的不同的无神论论证。无神论其实是十八世纪“启蒙”时期产生的现代信仰。今天,无神论者约占世界人口的2.3%,非有神论者则占11.9%。另外,无神论概念出自一神信仰的西方,因此该概念套用到传统东方文化上,便出现了矛盾,如中国人和日本人等东方民族,经常介于有神论和无神论间,与西方严格区别两个概念的思维不同。
(摘自《民族宗教1000问》)
责任编辑:编辑室 于洋